
灵武明长城未来十五平均温度: 10 ~ 21°C 最低温:1° 最高温:26°
未来十五天有下雨及异常天气的天数: 预计降雨总量:0毫米
灵武明长城未来十五天平均空气质量范围: 优(40) ~ 良(78)
银川灵武明长城9日白天到9日夜间天气晴,主要气温14~20℃,建议穿套装、夹衣、风衣、休闲装、夹克衫、西装、薄毛衣等保暖衣服。
银川灵武明长城9日夜间到10日早晨晴,气温降低至11~14℃,建议穿套装、夹衣、风衣、休闲装、夹克衫、西装、薄毛衣等保暖衣服。
温馨提醒:04月10日到04月12日,气温降大幅降温-10℃左右;
温馨提醒:04月12日到04月14日,气温降明显升温6℃左右;
灵武明长城,建成于公元1474年,西起横城北黄河岸边,向东南绵延,经水洞沟、红山堡、清水营古堡等地穿越市境,经盐池县至陕西定边周台子乡,全长约200余公里,灵武境内长45公里。据史料记载,灵武境内曾修过两道长城,一为隋长城、一为明长城,全部就地取材,用黄土夯筑而成。据《隋书.崔仲芳传》记载:隋文帝开皇五年(公元585年)“使司农少卿崔仲芳,发丁三万于朔方灵武筑长城。西距河,东至绥德,绵延七百里,以遏胡寇。”明代朝廷为防御鞑靼、瓦刺诸部侵扰,在隋长城的基础上大规模修筑长城。明代长城被称为“边墙”。史载: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由巡抚、右副御史余子龙倡修。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王越总制延绥、甘肃、宁夏三边,在其敦促下闰六月又在宁夏巡抚徐廷章,总兵范谨主持下,初步完成长城全线连接工程。成化十年十月宁夏灵州地震,边墙倒塌十有一二。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又自横城黄河岸至花马池修补和加高加厚并改筑部分地段。弘治年间,宁夏巡抚张祯叔、王?先后于墙外挖“品”字形坑44000多眼,以防敌骑靠近边墙。其中红山堡黑水沟一带,堑深广皆二丈。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巡视夏、绥-提出改建河东墙,旋即三边总制杨一清又请准重修。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由三边总制王琼负责,西起黄河岸横城,东至花马池改置“深沟高垒”,全长360里。原边墙兴武营以东弃之,于南十里增筑新墙一道,长54里,称“头道边”,旧墙为“二道边”。明长城与相邻的一些屯兵城堡构筑起抵御外族入侵的有效军事防御体系,在当时军事防御上起到很大的作用,以红山堡为例,在这里长城、屯兵城堡和藏兵洞三位一体形成可攻,可守、可躲的立体军事防御体系,这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体系中的一大创举。明长城作为一道军事屏障,它的建制和防御设施非常完善。河东墙建成后,共设关门四道,花马池营东筑长城关为总要,高台层楼高耸云霄,上镌“朔方天堑”“雕革虎视”等字样浮雕。清水营筑关门一道,上皆有楼,“凭栏远眺,毕呈于下”。西筑宁河台以护津渡,戌卫长城。长城上设有敌台、墙台以及墩台等军事设施。每隔100至200米建有凸出墙外的墙台,这样边墙的墙根就不再有火力的死角,可进行侧翼攻击。敌台高于城墙之上,可左右相望,前后呼应。有些险要地段置周庐敌台,驻兵达20人之多。河东墙内侧共建有29座城池。灵武营所属烽火墩113座,每隔五里一墩。夜则举火,昼则举烟示警。若见敌数人至百余,举放一烽一炮;500人二烽二炮;1000人三烽三炮;5000人以上四烽四炮;万人以上五烽五炮。台设墩夫,配备旗帜,鼓、弩、软梯、炮石、火药、火箭、、狼粪、牛粪、柴草等。兵士日夜守哨,沿线各兵营驻有重兵,粮草、兵器、军需齐备,守望、巡逻、通讯、调兵,各个兼顾,无一偏废,一派军事戒备状态。河东墙自成化十年初步完工至万历初,百年中数十次修筑,可见古代军民修筑长城工役之大,